集团新闻
Group News

首页 > 集团新闻 > 新闻详情

2025年11月9日,全球癌症免疫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会——第40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SITC)年会在美国圆满落幕。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及其美国公司Chantibody Therapeutics组成的中美协同团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公布了CT111和CT224两款创新免疫治疗药物的临床前数据。
2025-11-13

近日,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宣布,其联合子公司浙江纳米抗体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及美国Chantibody公司共同开发的VHHMAb®人工智能第四代纳米抗体发现平台达成重大里程碑,核心专利已正式获得中国 (专 利 号:ZL 2020 8 0031628.1  ) 与美国 (Patent No.: US 12,442,106 B2) 双国授权。

 

该专利名称为“基于序列的高通量方法制备高分辨率广表位覆盖骆驼科动物抗体”(专利原文:SEQUENCE-BASED HIGH THROUGHPUT METHOD GENERATING CAMELIDS ANTIBODIES TO COVER BROAD EPITOPES WITH HIGH-RESOLUTION)。

 

值得关注的是,该核心专利是全球兔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兔单抗”)发明者朱伟民教授带领的团队在抗体研发领域的又一突破性成果。朱伟民教授深耕兔单抗领域数十年,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为此次纳米抗体平台的技术跃迁奠定了关键基础。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抗体研发的核心技术瓶颈,更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价值链,彰显出卓越的科学价值与巨大的商业潜力。

 

 

 

科学突破:兔单抗技术积淀赋能 重塑纳米抗体研发逻辑

 

 

在生物治疗领域,长期存在一个核心技术难题:

 

疾病靶标通常包含数百至数千个表位,但其中仅有少数表位与生物功能直接相关。然而传统抗体发现方法多采用随机筛选模式,导致表位覆盖不全面、筛选流程冗余且研发成功率偏低。

 

朱伟民教授作为全球兔单抗技术RAbMAb®的奠基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Robert Pylate教授一同打破鼠源单抗的技术垄断,开辟了兔单抗研发的全新赛道——其首创的新一代兔杂交瘤技术,成功攻克兔B细胞难以体外融合的世界性难题,并构建全球首个兔单抗工业化发现流程和平台。

 

凭借更高亲和力、更广识别谱的显著优势,兔单抗迅速超越传统鼠单抗,成为生物试剂,诊断及药物研发的核心工具。

 

此后,朱伟民教授带领的团队进一步改善免单抗技术包括兔单B细胞克隆技术, 困难靶标抗体的研发,人源化技术等等系列成果,在临床药物开发,伴随诊断和科研试剂的应用上成为抗体研发的“精准化”、“高效化”和高质量的行业标杆。

 

此次获得中美双国授权的核心专利,正是朱伟民教授团队在兔单抗技术深厚积淀基础上,实现的跨物种创新延伸。研发团队以骆驼科动物独特的体液免疫系统为基础,通过在浙江纳米抗体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占地1300亩的大型驼类养殖基地,规模化养殖Llama、Alpaca及Bactrian等骆驼科动物,为技术研发提供稳定充足的生物资源保障,使研发进一步闭环;同时融合抗原特异性B细胞富集、二代测序技术、 谱系生信分析及为人工智能发现独特应用抗体群,提供高分辨率、广覆盖、巨大多样化抗体库的核心技术,成功实现从“兔源”到“驼源”的技术跃迁与优势整合。

 

图丨上细浙江中心嵊州驼类养殖基地

 

基于该平台的抗体筛选周期较传统方法可以缩短40%以上,研发成功率大幅提高——这一效率提升的背后,正是兔单抗研发中“规模化筛选和高质量 + 精准质控”技术体系的成功复制和提升,有效规避传统纳米抗体研发中的冗余环节。 该专利技术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三大创新维度:

 

其一,整合多种B细胞富集增殖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包含VHH2、VHH3单链抗体及VH1轻重链传统抗体序列的抗体库,完整捕获抗体谱系多样性。骆驼科动物特有的重链抗体(HcAb)具备独特的抗原结合结构,其VHH结构域可形成橄榄球状凸面结合位点,能够深入传统抗体难以触及的抗原腔隙或活性位点。而专利技术对VHH2、VHH3与常规IgG1的VH1序列的全面捕获及组合,进一步拓展抗原结合库的覆盖范围,尤其为新型抗体药物包括细胞治疗药物所需的“导弹”型或“装甲化”型抗体,多靶点或TCE抗体药物提供了独特优势的抗体来源。

 

其二,建立精细化谱系分类与筛选体系——研发团队通过谱系分组、独特特征亚组划分(如FR2亲水区域、延长的CDR1、额外二硫键等15类特征)及优先级排序(结合序列丰度、扩增效率、免疫进程变化等多维度因子),实现对高价值抗体序列的精准定位。其中对前100乃至上万谱系的梯度或目的性优先筛选策略,可以大大提高用于具有极大挑战性药物靶标的“稀缺”性表位抗体的发现及组合的成功率,尤其是引入人工智能AI精准发现功能性抗体,以及进一步智能设计抗体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集团在细胞药物和抗体药物双管线的产品开中已有许多应用该创新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成功范例。

 

其三,嵌入人性化改造设计——延续兔单抗人性化改造中成熟的序列比对与位点替换技术,通过比对同谱系抗体序列识别可替换位点,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纳米抗体的人源化改造。为纳米抗体的临床转化扫清关键障碍。在该专利基础上,研发团队进一步融入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深度挖掘抗体序列/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实现三靶点纳米抗体组合的精准筛选。自主研发的免疫原性评估算法与人抗体种系基因同源的驼类种系基因的发现,可高效识别低免疫原性“驼人”纳米抗体(human-like VHH),为临床应用筑牢安全防线。目前依托该技术建成的纳米抗体平台,已积累5300万条高质量独特序列,其中具有3万多条相应结合活性的独特序列,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抗体数据库和应用性平台。改变了传统研发“碰运气”的被动模式。集团希望与国际高水平的公司或院校合作来使这一最大的纳米抗体数据库价值最大化。

 

 

商业价值:构建产业壁垒 赋能全球合作转化

 

核心专利的中美双国授权,不仅是朱伟民教授团队从兔单抗到纳米抗体技术创新的延续,更确立研发团队在全球纳米抗体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构建起坚实的产业壁垒。其商业价值已通过知识产权布局、平台规模优势及合作转化成果得到充分彰显。

 

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围绕核心专利已形成完善的专利矩阵,目前累计申请专利88件,包括16件PCT国际专利、42件外国专利,其中9件已获授权;同时发表8篇SCI学术论文,构建“专利+论文”的双重技术护城河。

 

集团纳米抗体平台的竞争优势和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强化商业竞争力。当前,商业转化已进入实质落地阶段,该平台技术已在多领域实现突破并达成国际合作。在细胞治疗领域,可支撑“多靶点”与“装甲化”CAR-T研发,提升肿瘤治疗的精准性;在药物递送领域,通过抗体偶联LNP技术实现tLNP精准递送,为核酸药物等新型疗法提供高效载体解决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平台核心成果已开始向全球化技术输出:CD19-CD22 VHH技术授权荷兰一生物科技公司用于体内CAR-T研发,形成“技术研发-授权转化-全球应用”的商业闭环。这一转化模式与朱伟民教授团队此前推动兔单抗技术授权给国际药企的路径一脉相承,充分验证技术的产业化潜力。

 

核心专利的中美授权是上海细胞治疗集团的纳米抗体技术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未来,三方将持续深化该平台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药物开发,进一步充分整合人工智能包括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等工具,拓展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并持续推动新一代抗体发现及工程化平台的迭代与全球化合作。 

返回顶部